明月几时有?不要来烦我——那些东坡教师的中秋词
明月几时有?不要来烦我
——那些东坡教师的中秋词
1076年中秋,苏轼给弟弟写下:明月几时有?
1077年中秋,苏轼给弟弟写下:明月来年何处看?
1076年到1082年中秋,苏轼写过五首中秋词,此中三首是指名道姓给子由的,这两兄弟也算是真爱了。
一○七六年 明月几时有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在密州,“丙辰中秋,欢饮达旦,烂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他作的“此篇”就是近1000年后一到中秋就被微信伙伴圈刷屏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此之前,苏轼以前六此中秋没有和苏辙共度了。
为什么呢?由于王安石变了法。
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开头实行厥后无穷争议的熙宁变法。
1070年,由于反对变法,苏辙出为陈州学官,分开汴京。
1071年,继老弟被贬出京后,老哥也被贬出京,到杭州做通判。这一年兄弟俩在陈州见了一面。
1072年,苏轼在杭州,苏辙在陈州。
1073年,苏轼在杭州,苏辙由陈州调到齐州。这两年没晤面把苏轼煎熬坏了,苏轼开头想办法变更到离苏辙近的场合。
1074年,苏轼终于挪动了一小步,调到了离苏辙略微近一点的密州。一到密州,苏轼就看上了密州城北的一个废弃的高台,他砍来“安秋、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每当“雨雪之朝,风月之夕”,都在台上饮酒、看景色。
这个高台,就是超然台,名字是苏辙给起的。写给苏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在超然台上写的。事先苏轼在密州,苏辙在齐州,同在山东。
1076年那此中秋之夜,苏轼和往常一样,呼朋唤友在超然台饮酒赏月,不免想起弟弟苏辙,有个酒友提及孔家后代孔周翰五年前也曾在这废台上有题壁诗,感受与亲朋十七年的分散:屈指向来十七年,交亲寥落一潸然。婵娟再见中秋月,仍旧清辉照客眠。
于是苏轼慨然提笔,即席写了两首诗:
坏壁题诗已五年,故交景物两仍然。
定知来岁中秋月,又照教师枕麯眠。
更邀明月说来年,记取孤吟孟浩然。
此去宦游如传舍,拣枝惊鹊几时眠。
苏轼的酒量并不大。他本人在《东坡志林》中说:吾兄子明,饮酒不外三蕉叶。吾少时望见酒盏而醉,今亦能三蕉叶也。蕉叶是前人对最小羽觞的代称。饮器中,钟鼎最大,梨花蕉叶最小。那晚,估测他喝得也不多,但是他醉了。于是旷古刷屏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横空降世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彼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回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堪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世?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渴望人恒久,千里共婵娟。
一○七七年 明月来年何处看
1076年年底,苏轼又要挪动了,衔命调到河中府,厥后又调到徐州。
1077年,苏辙也改任著作佐郎,又随南京留守张方平任职,为签书应天府判官。事先苏轼出知徐州,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一同前去徐州,苏辙留居一百多天,八月十六才分开徐州,赴南京(今河南商丘)签判任。
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初次相聚并共度中秋。这七年,是两兄弟人生中第三度相别,也是相别最久的一次。离多聚少的丁巳中秋,苏轼和苏辙都写了词。
苏辙写的是《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分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客岁东武今夕,明月不堪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宣扬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晚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仍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轼写的是《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今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来年何处看。
你以为短吗?稍等,苏轼还写了一首长的,就是《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人世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东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迂回偶然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回头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今生此夜,纵然无穷留恋, 却毕竟是明夜孤帆水驿,仍旧照离忧!
一○八○年 世事一场大梦
1079年中秋,苏轼既没有和苏辙一同共饮赏月,也没有和伙伴彻夜达旦饮他那小蕉叶杯。那年中秋,他凄惨地在押送途中,三天后进京入狱。这事说来话长。
三月份,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湖州,要写一份例行步骤的《湖州谢上表》,但是只是走个过场,前方约莫说说微臣已往无政绩可言,再感激天、感激地、感激皇上等等一块感激下去,但他千不应万不应,末了多说了几句怨言话:我这人又老又笨了,皇上照旧用新人吧。(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惹事,或能牧养小民)
王安石变法时期,保守派和变法派争斗剧烈,两派首脑分散是两位丞相司马光和王安石,因前者给后者的长信中有“惹事”二字,于是“惹事”成了打击变法的习气用语;“新进”则是苏轼对王安石举荐的新人的贬称,他从前曾在反对变法的奏折《上神宗天子》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统统速成之效”。
于是御史台里的御史们摘引“新进”“惹事”等语,上奏说苏轼“玩弄朝廷,井蛙语海”。接着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颠末四个月的潜心研究,从出书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寻章摘句,上奏弹劾苏轼包藏祸心:
“博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挖苦天子发青苗钱;
“念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挖苦天子课试郡吏;
“东海若知明想法,应教斥卤变沧海”是挖苦天子兴修水利;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挖苦天子严厉的盐禁;
……
云云等等,御史们群情激怒,声称如此一肚子坏水的人,怎样能做大臣?必需立刻、立刻、即时斩首,处以死罪。驸马王诜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再接再励去给苏辙送信,苏辙又赶忙派人关照苏轼。朝廷派出的钦差皇甫遵和苏辙的人同时动身,但苏辙的人先到,苏轼晓得消息,立刻告假,由通判祖无颇权摄州事。
皇甫遵到时,太守官衙的人慌作一团。苏轼不敢出来,与通判探究,通判说:“事已至此,无可怎样,只好出去再说。”苏轼一听,就准备出去。祖无颇立刻提示:衣服,衣服。于是苏轼立刻穿上官衣官靴,出来见皇甫遵,说“乞归与家人诀别”。皇甫遵淡然道:“不至于此。”但要苏轼立刻动身。
途经扬州江面和太湖时,苏轼起念想跳水他杀。又再一想,真跳了水,会给弟弟招来贫苦。于是一块惴惴不安,挨到京师。
最初,苏轼只肯供认“博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挖苦青苗法,“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挖苦盐法。拖到二十四日,供认“东海若知明想法,应教斥卤变沧海”是挖苦朝廷水利的。拖到二十八日,又供认了“念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挖苦课试郡吏……
御史们彻夜过堂。顶不住宏大的精力压力,苏轼含糊中给苏辙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凄惨诗句。苏辙收到诗和信后,倒在书案上大哭,但坚决不愿收下诗信。宋朝法例,像苏轼如此的诗信,假如苏辙不收,必需得上报天子过目。
神宗看了信后,内心也遭到拷问。同时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头干涉。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此前被苏轼称为“奸邪”“凡夫”“新进”的变法派大臣如章惇等纷繁上书为苏轼讨情。宰相吴充婉言:以曹操的猜疑还能容得下祢衡,陛下岂非就不克不及容得下一个苏轼吗?
于是十二月二十九日,终于有了一个结论: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禁绝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函。这就是苏轼人生中赫赫出名的“乌台诗案”。
1080年中秋,苏轼于黄州写下《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此时的深沉感受,真非昔日可比。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一○八二年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今后五年,苏轼都在黄州。
1082年,苏轼筑“东坡雪堂”,这是他自号东坡居士的开头,这一年,他四十七岁。东坡居士心中的怨愤痛楚,不成说不深,书法史上那一纸出名的《寒食帖》就是在这一年的寒食写的: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君门深九重,君恩隔万里!但是能怎样?
元丰五年(1082年)中秋,苏轼在黄州写下《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往复,人在清冷国。山河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倘佯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回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相反是玉宇琼楼,相反是起舞倘佯,相反是举杯邀月,相反是乘风回去。但是六年今后的东坡居士,比六年从前的苏子瞻,多了些凄凉和奔放。他终于能了解了分别,不再执着于圆满;终于能承受了平庸,不再痴迷于光辉。
他和已往谁人浑身是刺的本人分别,和不完善的天下息争。这是不幸的“乌台诗案”给他的侥幸礼品。自此面临起升沉伏的人生,他终于可以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文并供图/任淡如
泉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