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滨,有一处小庐山,外人鲜有所知——碧云峰,山的那一边
出益阳城东南方行十六公里,走三眼溏,过宝林冲,有山翠屏如画,沿南麓弯曲而上,即见“一峰接天碧,云气浸衣裳”的碧云峰——一座俊逸而尘封百年却又曾影响深远的名山。
碧云峰之美,在于山美、石奇、山泉多。
峰高虽仅502米,但其于云梦大湖之南、赫山逶迤群峰之中,一山独秀。此地秦汉时唤名为熊湘山,后被誉为碧云山、小庐山,亦名清修山。
斑驳不足而又磨砺光芒的石板路边,突兀出海底火山黑咕璧的大石,如瓦如磨;路边有溪,石板间偶有细流汩汩,如线如缕;竹林中常有碧泉涓涓,似佩环齐鸣。溯溪半山腰,涉至清修寺遗址,一种凡间暂离而圣地在即的严肃厉穆之感便油但是生。
遗址约三四公顷,几户农家杂居,墙基多数用颜色、规制不一的古砖垒砌,光阴可辨。旅行完张姓人家存有的《熊湘山记》残碑,出得屋来,抬眼见空谷生云烟,山顶飞秋雁,顿觉古意渺茫一片。
碧云峰之名,在于诗、佛、道、儒的时空交辉。
沧水铺曾是先秦以来紧张驿站,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前人喜登临抒怀,临近的碧云峰便是常来的胜地。
白须冉冉的屈原,在此策仗而吟。夫子常于夜半凝思之时,遥闻冷巷狗吠之声,草腹《九歌》《天问》,却又雄鸡三唱、东边既白。
《神仙传》中提到晋代羽士葛洪,“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南下益阳碧云峰炼丹,写成名著 《抱朴子》。
公元372年,慧宏大师分开碧云峰参悟佛净土法门,创建远公正场,把佛学实际与老庄的安静玄学团结,意会贯穿,发扬光大。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仗剑云游的李白,买醉沧水驿酒铺,举杯挥毫而不期传名于世。
南宋名儒张栻,慕此山川之美,曾在此山“南轩塾”开堂讲学多年。
碧云峰之神,在于其正、清、和、雅。
湘中阳光富裕,四序明白,阴阳和谐,是天然造化胜地。碧云峰是佛教的乐园,玄门的乐园,学子的圣地。
据清《益阳县志》记叙:“碧云峰清修之年代久远,为举国诸清修寺之祖”。佛净土宗以安为立教之本,以和为兴教之策,寻求安泰祥和的抱负天下。
“格物致知、即物穷理”。张南轩掉头南下,与朱熹论道岳麓山,协同奠基湖湘学派,直接影响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谭嗣同、蔡锷、毛泽东等三湘子弟。碧云峰下,放开了斑斓的近代史画卷。
碧云峰,径暗香远,天高水清。秋来草木郁郁,山岗簇簇旱芦苇,“唰唰”作响,随风摇曳,似向我们诉说着这山中云起又云落、曲终人未散的故事。
眷注我,@上官复盘洞庭史,将大湖的故事讲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