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尾竹叶青很凶(台湾省排名前十的毒蛇)

台湾省排名前十的毒蛇

1.白唇竹叶青是有鳞目蝰科竹叶青属匍匐生物,俗名小青蛇、小绿蛇、绿牙蛇、白唇蕲蛇、青竹蛇。头呈三角形,顶部为青绿色,瞳孔垂直,呈赤色;颈局部明,体背为草绿色,偶尔有黑斑纹,且两黑斑纹之间有小白点;最外侧的背鳞中央为白色,自颈部今后毗连起来构成一条白色纵线;腹面为淡黄绿色,各腹鳞的后缘为淡白色,尾端呈焦赤色。

白唇竹叶青的外表酷似赤尾竹叶青,但本种尾部赤色纹路并没有围绕整个尾部,别的本种也没有赤尾竹叶青的白色侧线。此品种与福建相近,区别在于本种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完全愈合或仅有极短的鳞沟;鼻间鳞较大,明显区别于头背其他鳞片,互相相切或偶有隔一枚小鳞者。白唇竹叶青与别种竹叶青蛇的区别主要在于它的背部与腹部之间有一条白线,雄性比力分明,这条白线不休延伸到其嘴巴的下侧,使之看起来唇部是白色。

2.圆斑蝰是蛇目蝰科蝰属匍匐生物, 又称财帛豹、百步财帛豹、财帛斑,黑斑蝰、链蛇等。 反面棕褐色,有3行较大的圆斑,圆斑中央色较浅;边沿为深褐色或紫褐色;背部底色为棕褐色,背部中央一行圆斑比力大,前后两个圆斑之间有1对近三角形的黑斑。头反面为起棱的小鳞片,背鳞27-33行,吻端钝圆,吻棱分明,吻鳞与鼻鳞之间的吻鼻鳞呈半圆形;鼻孔较大,瞳孔为直立椭圆形,在夜晚光源下,瞳孔可以变圆。

全长648(560+88)mm。头较大,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别分明;吻端钝圆。鼻孔大,位于头背侧,即在前鼻鳞、上鼻鳞和下鼻鳞之间;前鼻鳞与吻鳞相接,上鼻鳞在鼻孔上方构成脊,与眶上鳞在眼上方构成的脊以及与此二脊间起棱的鳞构成分明的吻鳞。眼与鼻孔、上唇鳞间均相隔2列小鳞。眶上鳞间有一横排小鳞,7枚。头反面除吻端二列小鳞和上唇鳞内侧一行小鳞外,其他均分明起棱。上唇鳞11枚,第四枚最大;下唇鳞13枚,前四枚与颏片相接;颏片1对。

3.台湾烙铁头蛇,属于蝰科蝮亚科烙铁头蛇属的管牙类毒蛇,头侧具有颊窝,头呈三角形,与颈区明白显。体较粗短,尾较短。头被小鳞,呈覆瓦状分列。头背橘赤色。体、尾反面黑灰杂陈,具20余道橘赤色横斑,占2-3枚背鳞宽,有的横斑在脊部错开。尾背分布多少白色点斑。腹面污白色,分布深色点斑、块斑。生存于中高海拔山区。主要出没于植被茂密的山路旁、沟谷、石块下。主要取食食虫类与啮齿类生物。夜间活动。

头背橘赤色,肢体反面棕褐色,正反面有两行略呈方形的深棕色或深玄色斑块,互相交织或平行分列,偶尔支配或前后相连;两侧亦有两行较小的深棕色或黑褐色斑块,外侧明显,内侧偶尔饰变为不端正的斑点。肢体腹面灰白色,分布褐色细点。幼体尾末了砖赤色,具白色小点。不同地区和年事的一局部颜色变异较大。

4.山烙铁头蛇是有鳞目蝰科烙铁头蛇属匍匐生物,别名山竹叶青,黑斑竹叶青。头大,呈三角形,与颈区明白显;吻钝;体反面棕褐色,有两行近方形黑褐色斑,色斑支配交织分列,偶尔连成城垛状斑纹;有颊窝;具管牙。 生存时反面淡褐色,背部及两侧有带紫褐色而不端正的云彩状斑;腹面紫赤色,腹鳞两侧有带紫褐色的半月形斑;眼后到口角后方有浓黑褐色条纹;颈部有“V”形黄色或带白色的斑纹。

山烙铁头蛇头部具有一个短吻,略微凌驾两倍的眼球的直径的长度。冠是由小的标准,而不是大的盾牌掩盖,而天秤通常是平滑的,有气疲劳地覆瓦状分列。吻端较钝,吻鳞宽远凌驾高,鼻间鳞大,互相交往。头顶具有细鳞,上唇鳞9或10枚,第二上唇鳞构成颊窝的前缘,颊窝与鼻鳞间无细鳞。眼与鼻鳞间有两枚鳞片,支配眼上鳞间有细鳞7或8枚,偶尔仅有6枚。头背都是小鳞片;体色棕褐,与原矛头蝮相似,区别在于本种头背支配眶上鳞间一横排有小鳞5-10枚,支配鼻间鳞相切或隔1-3枚鳞片。

5.舟山眼镜蛇为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中大型前沟牙类毒蛇。头椭圆形,与颈不易区分。受惊时常直立起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展,做打击姿势。颈后有一宽饶的白色饰纹,外形较为多变。体反面黄褐色、深褐色或玄色,具多少条白色横纹,少数一局部无横纹或不分明。

中等偏大的前沟牙类毒蛇,察看标本最大全长雄性1571(1330+241)毫米,雌性1488(1320+168)毫米。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分明。没有颊鳞;眶前鳞1枚,眶后鳞3枚(少数2枚,一局部1枚);颞鳞2+2或2+3枚(一局部后颞鳞为4枚);上唇鳞7枚(2-2-3式),第三枚最个高,前接鼻鳞后入眶;下唇鳞8枚(一局部9或7枚),前4(一局部为3枚)枚接前颔片;颔片2对。背鳞平滑,23(21~27)-19/21-15行;脊鳞两侧数行较窄长,斜列;腹鳞159~177枚;肛鳞完备(少数二分);尾下鳞39~53对。 前沟牙之后有平凡上颌齿1~3枚。

6.原矛头蝮是蝰科原矛头蝮属的一种具有颊窝的中型管牙类毒蛇。头呈三角形,与颈区明白显。头被小鳞。肢体较细长。头背棕褐色,具略呈倒“V”字形的暗褐色斑。唇缘色稍浅,自眼后至颈侧具1条暗褐色纵纹。头腹色白。体反面棕褐色或红褐色,正背具1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斑周缘色较深。体侧各具1行暗紫色斑块。

头背棕褐色,具略呈倒“V”字形的暗褐色斑。唇缘色稍浅,自眼后至颈侧具1条暗褐色纵纹。头腹色白。体、尾反面棕褐色或红褐色,正背具1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斑周缘色较深,色斑偶尔毗连为锁链状。体侧亦各具1行暗紫色斑块。腹面浅褐色,前段色浅,后段色较深。每枚腹鳞具深棕色细点构成的斑块多少,全体上交织成深浅错综的网纹。

7.短尾蝮是蝰科亚洲蝮属的一种头侧具有颊窝的中小型管牙类毒蛇。体型短粗,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明白显。头侧具1条玄色或黑褐色眉纹,上、下缘镶白边。通身反面黄褐色、灰褐色、黑褐色或肉赤色。肢体两侧各具1行大圆斑,圆斑在脊部交织或并列,少数交融。

头背具支配对称的深色斑,略呈“八”字形。枕部具“()”形斑纹。头侧具1条玄色或黑褐色眉纹,上、下缘镶白边,比眼径稍宽,始自颊窝,贯串眼睛,到达颈部。头腹前部具1对玄色或肉赤色长形斑,位于颔片和下唇鳞之间。通身反面黄褐色、灰褐色、黑褐色或肉赤色。肢体两侧各具1行大圆斑,圆斑边沿色深,正中色浅,近腹侧常不闭合、形似马蹄。圆斑在脊部交织或并列,少数交融。体侧近腹面具不端正深色斑,略呈星状。腹面灰白色,密布黑褐色、灰褐色或肉赤色点斑,中后段更密,乃至全黑。尾腹后段黄色,尖端常黑。

8.尖吻蝮又称五步蛇,是蛇亚目蝰蛇科的匍匐生物。 体形细弱,头大呈三角形;吻端较长而尖,反面深棕色或棕褐色,背正中有法形大斑块,尾短而细,末了鳞片侧扁而尖长; 雄性尾部较长,尾基部较粗,向后逐徐徐细;雌性尾部较短,向后蓦地变细尖。 因鼻尖呈三角形,似犁头状,体似蝮蛇,故名。

尖吻蝮又称五步蛇,是蛇亚目蝰蛇科的匍匐生物。尖吻蝮的体形细弱,尖吻蝮全长120—15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呈三角形,与颈部可分明区分,有长管牙。吻端较长而尖,鼻间鳞与吻鳞尖出构成一上翘的突起;鼻孔与眼之闻有一椭圆形颊窝,它是热测位器。背鳞具强棱21(23)—21(23)17(19)行。腹鳞157—171。尾下鳞52—60,前段约20枚定为单行或杂以一局部红对的,尾后段为双行,末了鳞片角质化水平较高,构成一尖出硬物,称“佛指甲”。

9.长吻海蛇,眼镜蛇科长吻海蛇属物种,头狭长,吻长;体短而极侧扁,体背棕玄色,腹土黄色,二色在体侧截然分开。

全长545~707毫米。吻长,头窄,鼻孔背位,鼻鳞互相相切,头颈不易区分;体侧扁,尾更侧扁。上唇鳞8(3—1—4)枚或9(3—2—4)枚或不入眶,无颊鳞;眶前鳞1(2)枚,眶后鳞2(3)枚,眶下鳞0枚或1枚;颞鳞2(3)枚+3(4)枚。背鳞颈部34~51行,中部43~60行,肛前鳞34~52行,六角形或方形,相嵌分列,反面的平滑,体侧的起短棱;腹鳞306~431枚,肛鳞2枚;尾下鳞40~66对。反面玄色,重新至肛前,在正中呈玄色宽纵带,整个尾部,背、侧、腹部均有黑斑块,尾端亦为玄色;两侧和腹面均为黄色,黑黄两色分界清晰。

10.扁尾海蛇为眼镜蛇科扁尾海蛇属的匍匐生物。寻常栖息于常栖于近河口岩礁沿岸。头背玄色,有一个黄色马蹄形斑,颈部有2条淡色环,吻、唇、咽部及颈部,喉部中线黄色;腹面黄色。生存于海水中,稀有于四周的岩礁沿岸。主要食小鳗,卵生,产卵于珊瑚缝隙内或海岸沙岸上。分布于福建和台湾沿海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铁罗汉茶绿茶(铁罗汉)
下一篇:贵州都匀毛尖有什么功能(贵州都匀毛尖何以名列十大名茶?与龙井茶的对冲评测告诉你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