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魁传人方继凡:以茶为媒 筑致富梦
方继凡茶艺扮演
取几片茶叶,投入经沸水洗濯过的杯中。接着倒入90度支配的开水,先续水三分之一,透过玻璃,只见嫩绿的叶片吸取了水分逐徐徐软,云烟袅袅的水汽中弥漫着淡淡的兰香。随后,续入余下三分之二的水,茶叶随水流跳动,最初立于水面。此时的茶叶在水波中舒掀开来,如同旭风拂绿的嫩叶,在水中悄悄地展现。
“宁静猴魁是中国十学名茶之一,她兰香高爽,味道甘醇,具有共同的‘猴韵’。”沏茶者名叫方继凡,是黄山市猴坑茶叶仅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司理,同时也是黄山市黄山区新民乡猴坑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作为一名茶商,他用了二十七年将宁静猴魁从一个小山村推行至全天下——“猴坑”牌宁静猴魁作为国礼先后被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品味。
作为一名村支书,他带领猴坑村茶农从2005年的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增长到如今的3.2万余元,宁静猴魁的价格也从200多元/公斤提高到如今的1000多元/公斤。以前落伍贫困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出名的富有村。
猴坑村航拍图
艰苦创业 他传承百年名茶
在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脚下,隐蔽着一个用猴坑定名的小山村。这里盛产一种叫做宁静猴魁的茶叶。1915年,宁静猴魁创始人、方继凡的先祖方南山远赴重洋,携猴魁到场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取得国际金奖,宁静猴魁自此走出国门。但是,由于产量低,长时囿于“贡茶”人物,多年来正宗的宁静猴魁只闻其名鲜见其踪。
“八九十年代,市场上很难找到正宗的宁静猴魁。”方继凡报告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90年代前后,他在南京的茶行里看到苦丁茶被当作猴魁出售。而在北京,很多茶商错把毛峰当成猴魁。
彼时,猴坑人方继凡刚刚退军不久。1982年从军走出大山,1986他年退军归来回头,被安插在宁静县(现黄山区)汽运公司事情。两年后,方继凡辞职创业,办过饲料加工场、养鸡场,开过农业武艺办事部,但均以失败告终。为了避债,他一连五年没回家过年。“除夜夜万家灯火,我一一局部在鸡棚里守着鸡粪迎来新年。”此中艰苦仅有法继凡本人知晓。
失败并没有击倒他。依靠在步队里检验出的那股韧劲,战无不胜的方继凡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终于挣得了第一桶金。
口袋徐徐兴起来的方继凡心中有一份复兴宁静猴魁的执念。自幼学习植茶与制茶的他,对故乡的茶叶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1992年,他注册建立了新明猴村茶场,开头了复兴宁静猴魁茶产业的创业之路。
宁静猴魁向来产量不高,平凡消耗者知之甚少,贩卖难是公司初创时的最大成绩。“方总当时连本人亲兄弟家的茶叶都卖不出去,公司靠边卖茶叶边卖渔具维持策划。”方继凡的创业伙伴,猴坑茶叶仅限公司采买部司理胡新华对创业之初的艰苦印象深入。
猴坑茶业仅限公司茶叶制造车间
正宗的宁静猴魁两叶抱芽,扁平挺直,形如橄榄,与事先人们对绿茶小而尖的印象大相径庭。方继凡追念,1998年他去北京推行宁静猴魁,茶商看到后以为是梅干菜。“带了一百斤茶叶,最初卖出去不到二十斤。”
多次受阻而归,方继凡偶遇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家王镇恒传授。王传授一阵见血地指出:猴魁要走品牌提高之路。一语点醒梦中人,2001年,方继凡几费周折,花低价赎买商标,成为“猴坑”牌宁静猴魁商标的合法持有者。同时,他开头广泛到场种种博览会,使用多种途径推行宁静猴魁。
2001年,猴坑公司到场“中茶杯”名优茶评比,荣获举国一等奖。2002年,猴坑公司到场芜湖国际茶博会,荣获茶博会金奖。在茶博会现场,方继凡坚决拿出200斤优质猴魁无偿给游客品味,这种像“树叶”的茶叶一下迷住了浩繁茶客,宁静猴魁一时名誉鹊起。
“仅有好品格才干在市场上安身。”当“猴坑”牌宁静猴魁名声打响后,方继凡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在茶叶的品格上苦下光阴。作为宁静猴魁非物质文明遗产传承人,方继凡坚持先人的传统武艺伎俩,如鲜叶的“四捡八不要”、炭暖锅式完毕、竹制烘笼等中心武艺,确保了猴魁的传统品格。
如今的猴坑公司,以前成为消费、加工、策划宁静猴魁系列茶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8年的贩卖收入达1.95亿元。从丢弃安稳事情到白手创业告捷,方继凡以为,本人的告捷很大水平上归功于四年步队生存的磨砺。
“四年的军旅生活让我在面临曲折时能坚持清醒,勇于向前。”方继凡说。
方继凡引导茶农冬天茶园办理
心向百姓 他是董事长更是村支书
2005年,方继凡在村“两委”换届上并未主动提名,却被村民盲目推选为猴坑村委会主任。是做董事长专心策划渐有转机的买卖?照旧做村里的“家长”,挑起带领全村百姓致富的重担?方继凡决然选择了后者。
猴坑村位于宁静湖畔,是一个四周环山的山村。固然正宗的宁静猴魁产于此地,但由于大山阻遏,通往外界的山路弯曲坎坷,内里很多村组互不通路,只能靠坐船通联。受制于恶劣的交通情况,当地百姓的生存十分困苦。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必要钱,而事先猴坑村的团队经济几乎为零。面临困难,方继凡不等不靠,一方面积极与上司向导攫取资金,一方面自筹资金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修路那段时间,方书记天天早出晚归到现场指挥,一个月不到鞋子都跑裂了口。”猴坑村的老管帐李宁生对起先修路的情形影象犹新。更让他冲动的是,修路时碰到纠纷,方继凡总是切身去调停,即使碰到刁蛮的村民,他仍然不发性情、耐心劝告。
“你说他是一家公司的老总,谁信?他就是个接地气的村干部。”李宁生叹息。
在方继凡的带领下,猴坑村的12个村组有8个完成“村村通”,通往新民乡的路途也取得修葺。与此同时,方继凡还带领村民大力展开斑斓乡村建立。撤消旱厕、建起猴坑茶文明广场、修造新村部……猴坑村这个以前落伍闭塞的小山村,徐徐抖擞新颜。
为了乡村的提高,方继凡发扬了冒死三郎的劲头。2012年,以前兼任村党总支书记的他出差归程中遭遇车祸,断了六根肋骨,腿部三处骨折,接济了一周才化险为夷。
可谁能想到,仅仅疗养了半年,方继凡就坐着轮椅显如今村部。而欢迎他的,是一场特大暴雨灾害。
2013年6月30日,一场千载难逢的特大暴雨席卷了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宁静猴魁中心产区新明乡猴坑村的受灾情况尤为严峻,最大降雨量到达每小时300毫米。村民刘宗华追念,在大雨的冲刷下,村组间的路途显现多处塌方,很多村民家的一楼乃至二楼被泥石流壅闭。事先接到汛情关照的村两委告急构造抢险队疏散群众。
作为西二村民组的组长,刘宗华到场了抢险队。令他惊奇的是,抢险队中居然显现了方继凡的身影。“方书记拄动手杖,行走不便利,却在一线指挥疏散。为了乡村,他真是拼了!”
侥幸的是,在方继凡和村干部的带领下,猴坑村全部职员及时撤离,无一人伤亡。
方继凡探望五保白叟
致富不忘桑梓 他一人得业千家得实
“猴坑是生养我的故乡,不管是从心情照旧事情上我都有责任让这里富起来。”关于这片土地,方继凡有着深沉的情感。
自2005年承继村委会主任后,方继凡将“公司 农户 互助社 基地”的古代农业企业和茶叶产业化形式引入村里,与茶农签署产物定购条约,扶持茶农大力提高无性系劣种茶苗。他还无偿为茶农提供茶用药品,动员茶农的消费积极性。
在茶叶制造上,方继凡的猴坑公司与茶农构成制茶团结体,改良传统武艺、一致制造标准。每年茶叶开园采摘时,他都派猴坑公司的专业职员上农户家现场引导、传授武艺,确保了宁静猴魁的品格。
别的,本着“地区大保护,中心小保护”的准则,村“两委”与村民和当地派出所订定了《村民条约》和《警民共建》,克制任何人将外地的鲜叶和干茶运往当地举行加工贩卖,从而确保了原产地宁静猴魁的地道性。
2013年开头,茶叶市场行情低迷,“卖不出去、卖不上价”困扰着当地茶农。为了帮茶农拓宽销路,安定茶叶价格,方继凡做动身展电商的决定。他以市场价收买茶农的茶叶,却几乎不加价的在网上贩卖。
猴坑公司电商卖力人唐健开始对方继凡的做法十分不解。“方总要求按市场价收买再以市场价卖出,但电商的平台费和包装、物流等本钱完全由公司贴钱。”这种情况下,猴坑公司每卖1000万元就要丧失250万元。
“行情差,市场价原本就不高。我是公司老板,更是一村之长,不克不及做压低收买价再低价卖出的事。”方继凡坦言,作出这个决定不是以董事长的身份,而是以猴坑村“家长”的身份。在他看来,市场不佳,企业远比平凡茶农的抗风险才能强。这个时分不克不及只想着企业优点,为茶农止损才是重中之重。
比年来,宁静猴魁的市场价格渐渐趋于安定,这与方继凡给茶农兜底保价密不因素。2015年,茶叶市场迎来又一波低谷,猴坑全村共有近五千斤茶叶热销。茶农姜康健家里也有二百斤茶叶卖不出去,举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方继凡得知村里的情况后,立刻安插猴坑公司构造收买组赶往村里,以比市场价每斤超过一百元的价格收买茶农茶叶,告捷保护了原产地猴魁价格的安定。
“方书记用企业的钱补助我们茶农,帮我家挽回了两万多元的丧失。”对方继凡兜底收买的活动,姜康健十分感激。
而在方继凡眼中,茶农与猴坑公司是相反相成的。猴坑公司的提高,有赖于猴坑村茶产业的提高,仅有“各位好,才是真的好”。
据悉,2018年,猴坑村中心产区的极品干茶价格高达1.2万元/公斤,平凡猴魁的最低价格也到达800元至1000元/公斤。随着茶叶价格的攀升,当地老百姓的收入也有了质的奔腾。猴坑村茶农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2000多元增长到如今的3.2万余元,足足翻了十倍还多。
“致富路上一个不许少。”为了协助困难群众,在方继凡的发起下,猴坑村于2011年设立党员相助基金,为贫困群众提供帮扶慰劳,至今已累计帮扶780余户,发放帮扶资金15000余元。
“从2017年开头,猴坑公司与村里的贫困户签署茶叶订购条约,引导他们依照公司莳植和制造的标准要求消费茶叶,公司同时允许三年内依照高于市场价10%至20%的价格上门收买,三年后再按市场价收买,协助贫困户增收。”方继凡报告记者。
2017年底,猴坑村顺遂完成44户85人整村脱贫出列。关于将来,方继凡渴望经过提高茶文明旅游,将猴坑打形成举国生态名茶第一村。在方继凡和全村百姓的积极下,越来越多的猴坑村人走上了以茶为媒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