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关于烟草的民俗
作者富察宝仁 吉林家谱
满族其他俚俗
大东北边山峦升沉,逶迤万里之遥,无论是长白山照旧轻重兴安岭,到处是重峦叠嶂、绿荫如海。大丛林是植物的天下、生物的天国,到处秘密着大天然的神奇,世代生存在此的满族先民,崇拜这里的山川树木,崇拜这里大山的主宰阿林恩都力(山神爷)。
终年奔忙于大丛林中的满族人,不仅供祀山神,供祀班达玛法(狩猎神),还供祀着情势不同的种莳植物神。丛林中的蘑菇、木耳、野菜是他们狩猎生存的增补,山中的种种草药为他们医病疗伤,白桦为他们做种种船、屋、器皿提供着质料,山草为他们喂养着猎马,在满族人的眼里植物是仁慈的有灵性的,于是对植物产生了感激之情,忠诚地祭奠着植物之神,像佛多妈妈(柳树神)、奥尔厚达恩都力(人参神)等,故而构成了很多共同的北边山林民族的民俗俚俗。
中国事礼仪之邦又是泱泱大国,南北之间的文明差别甚大。南方中原地区几千年来不休沿着农耕文明的轨迹提高,而北边东北边地区的满族先民还停滞在原始的渔猎文明时期,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大东北边山高林密江河纵横,自古以来就秘密着许很多多的神奇;古关东“道远八千里,冰坚五六尺”,到处彰显着北国习俗的种种共同,世代生存在这里的满族百姓,几千年来也构成了很多颜色斑斓的民俗俚俗。
东北边有句民谚:
关东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生儿童吊起来,十八岁的小姐叼个大烟袋!
与此民谚比力起来,《中华举国习俗志》记叙的则更是绘影绘形:
关东黄烟“妇女酷嗜之,市井间姗姗而来者,均手携烟袋,且行且吸。妇女足镶鞋,底厚三寸许,着衫及踝而两头无衣衩,又顶盘高髻,惟手握三尺烟筒,反复吸之。嘘气成云,顾盼豪放,亦奇俗也。”
这几乎就是从前满族妇女,街抬升走吸烟的关旭风情的仕女丹青图。满族人吸烟是如此的普及,满族人的烟俗是这么的根深蒂固。但是,关东烟的汗青并不算太久远,在明代从前这里还不知烟为何物。据考,东北边地区的烟是从朝鲜传入的,而朝鲜则是从日本传来的。东北边地处山海关之东,故俗称“关东”。亦因此之故,东北边的烟又叫关东烟,而朝鲜人则称之为“南蛮草”“ 南灵草”“南草”。
明末(后金初),烟草由朝鲜人潜行传入东北边,因其有提神、解困、兴奋神经之功,尚有摈除蚊虫毒蛇之效,故而转达很快。厥后人们发觉烟草“性辛辣烈,吸时喉管受兴奋,痰唾分泌顿增”,吸烟会伤肺伤肝,令人目翳气短痰盛。烟草久吸之后会上瘾,故交们明知其不利不益却欲罢而不克不及,以是众人又称之为“妖草”。事先,上至皇族的贝勒代善、莽古尔泰、多尔衮等,下至八旗布衣百姓都如神仙般在吞烟吐雾。
后金崇德初年,太宗皇太极深感烟草不利不益又“耗货财”,故颁诏禁烟。朝鲜《李朝仁祖实录》中有具体纪录:
戊寅(1638)八月甲午,我国人潜以南灵草入送沈阳,为清将所觉,放纵诘责。南灵草,日本所产之草也。其叶大者可七八寸许,细截之而盛之竹筒,或以银锡作筒,火以吸之,味辛烈,谓之治痰消食,而久服屡屡伤肝气,令人目翳。此草自丙辰、丁巳间以来,无人不平,对客辄代茶饮,或谓之烟茶,或谓之烟酒。至种采相买卖。久服者知其不利有利,欲罢而终不克不及焉,世称妖草。转入沈阳,沈人亦甚嗜之。而虏汗(指皇太极)以为非当地货,耗货财,下令大禁。
事先吸烟已十分广泛,皇亲贵戚安静民百姓多数手不离烟袋,饭厥后一袋烟品咀嚼,干活儿歇气儿来一袋解解乏已成风俗。由于法不责众,吸烟又不影响国之大计,以是皇太极在崇德六年(1641),只好解禁“许人自种而用之”,但不许“出边货买”,不然照旧要处以重刑。自此,黄烟在东北边便安家落户,更广泛地转达开来。
满族人吸烟甚重,与东北边地区的天气严寒、偏僻闭塞、蛇虫浩繁、文明落伍等要素有着亲密的干系。大雪纷飞的盛夏,人们在户外渔猎劳作,抽口烟看着红红的烟火,在心中会有种暖暖的以为。此时,“ 猫冬”在火炕上的爷们儿、娘们儿,闲得被动抽着烟喝着水、嗑着瓜子,天南海北地聊着唠着“讲实话”(讲故事),也是布衣百姓的一种休闲文娱。笔者是满族,六十多年前家中贫困连收音机都没有,更无影戏戏剧可看,事先夜晚最大的文娱,就是在大人们吞烟吐雾的屋子里,听叔叔大爷们南朝北国地“讲实话”。
关东的山林里蚊虫、小咬、“ 瞎虻”特别多,一群群一团团的,故而有民谚道:“ 关东山有四大凶猛:小咬、草爬子、哈拉海,另有螫人的螫麻菜!”这四大凶猛除螫麻菜是植物,剩下的三个都是咬人不撒口的飞蚊小虫。这些咬人的蚊虫不是单个出动,一来就是一大帮,嗡嗡地围着你轮替打击。但是,一切这些蚊虫小咬都怕黄烟。
从前,满族人进山抽袋烟就如同烟神在保佑着,不但草爬子、小咬、哈拉海不见了,就是“长虫”(蛇)也离你远远的。以是,厥后那些常年在山里转的“木把”们,像“木帮”伐木的、“ 放山”采参的、“ 打围”狩猎的、采药的、淘金的等,钻山沟的人们都吸烟。
从前,关东是偏僻的苦寒之地缺医少药。人们在渔猎农耕之中磕了碰了,割了手划破了皮,总会捏点儿烟末或烟灰来止血消炎。据传,“ 烟袋油子”(烟油),抹肚脐子上可以治小孩子肚子疼;烟拐子(烟梗),熬水涂洗可以医治癣疥皮疮等。这些偏方不知对否真的有殊效,但在缺医少药的往昔,的确也应急了一些小病小灾。在山林中的百姓之家,常常有“长虫”(蛇)爬进爬出,人们便在门口、窗台等处常常抹上些烟袋油子,蛇的确就不再光临了。以是满族的老年人常说:“关东烟,那利益多了去啦!”
到了清末,在东北边地区的满族人及闯关东来的汉族人中,吸烟已成了一种风俗,从稍大一些的孩子起,男女老小几乎各位在吞云吐雾,从而促进了烟草的消费。东三省皆产烟,此中吉林省最为出名。吉林产的烟草高二尺多,叶无柄呈椭圆形或似柳叶形,花为石青色,呈漏斗状。吉林产的烟草质量优秀、醇香适口,乃其所含尼古丁所致。传说,最初的烟种是由南洋的吕宋岛国传来的。再者,地质水质的不同,所产的烟口感香味也各有所异。
吉林产的关东烟品种很多,但香味口感却大有所异。《吉林外记》中纪录具体:
吉林城南一带名为南山烟,味艳而香。江东一带名为东山烟,味艳而醇。城北边台烟为次。宁古塔烟名为台片。独汤头沟有地四五垧,所生烟叶止有一掌,与别地方产不同,味浓而厚,幽香入鼻,人多争买。此南山、东山、台片、汤头沟之所攸分也。通名黄烟。
从前,吉林将军所辖宽大地区黑土肥美,具有烟草生长所必要的多种微量元素,故而这里所产的黄烟层次极佳,被人们誉为“关东烟”。在吉林城周边的桦甸、额穆、蛟河一带产“南山烟”,江东拉林河一带产“东山烟”,城北法特哈柳条边台及宁古塔等地产“台片”,牡丹江地区的南湖头产的南湖头烟等,均为关东烟中上乘。
有清以来,额穆县(今蛟河县)境内,漂河岸边的汤头沟一小片地,所产烟草为上乘中的极品。清时曾是宫廷贡烟,深受皇室贵戚及男男女女的厚爱。听说,还曾领受过清帝的皇封御赏,被人们赞称为“漂河烟”。
关东烟因产地不同、质地有别和加工办法各异又有很多称呼。除上述称呼之外,另有蛟河烟、叶子烟、片子烟、柳子、大把等称呼。但最常叫的照旧“黄烟”“ 旱烟”。
黄烟,是因烟草的叶子加工后呈纯黄色而得名;旱烟,则是相对“水烟”而名。
当年,吉林将军辖下另有一些特别称呼的关东烟,像“女烟”“ 厂片”。“女烟”是选上乘好烟叶,用红丝绳穿叶柄捆扎出售,为女人们所喜好而名。“厂片”,是将加工好的片子烟成捆绑好,运到吉林省垣外贩卖,因吉林城清时又有“船厂”之称,故称之“厂片”。
吉林城的厂片是当年关东烟中之珍品,《吉林新志》纪录:
制厂片之烟叶,细筋腻理,外形隽美,质亦柔软,奇馨袭人。一人吸此,他人辨味即知为厂片。
当年,关东另有一种共同的烟叫“烟砖”。茶砖人们常提及亦常饮之,但烟砖为何物?知者并不是很多。烟砖,是将加工好的优质关东烟再举行挑选,然后去梗折压成砖形,以便利远行者携带或奉送亲朋。
“ 烟砖”十分特别今已不见矣。关东烟味艳而醇厚,浓厚而适口,深受关东及齐鲁燕赵百姓之喜好。这不仅仅是由于关东烟种子好、地质天气条件好,它的莳植、采摘、加工也有独到之处。关东烟须播撒在沙土高处上,既不克不及缺水又不克不及涝了,肥料则上“百草霜”(灶洞子柴灰),绝不克不及施用农家肥(人粪尿),不然烟会有一种骚臭味。
从前,满族人侍弄烟都十分地经心,待到烟长到尺把长时,要及时摘掉腋芽及底叶。颠末一炎天的浇水、施肥、间苗、锄草、摘虫、打烟芽子的经心侍弄,在处暑前后即可分期采烟叶了。
东北边有句农谚:“ 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意思是在白露之前烟叶一定要全部采收完,不然遭霜打了会影响黄烟的口感质量。故此,东北边另有农谚道:“白露不收烟,霜打不怨天。”
烟农们将采摘下的烟叶,用一整套传统的办法举行发酵加工。先将黄蒿草平铺在地上,然后把烟叶划一地会萃在黄蒿上,使其天然发酵后用麻绳挂系在烟架上。这时就要更经心关照了,夜间烟叶饱受露水浸润,称之“吃露水”。白天则要受太阳暴晒,称之“晒烟”。如碰到阴雨天就须用羊草(一种野草)帘子遮雨,碰到了暴风天就须用苇帐子挡风,直到烟叶反复晒到虎皮色,饱受了天地浆气、露水浸润、太阳烘晒的关东烟就加工好了。
从前关东产烟甚巨,《吉林新志》纪录,民国初年仅吉林省就植烟三万四千多垧,收黄烟三千八百多万斤。此中近一半是省内百姓吸用了,从中亦可见满族等东北边人嗜烟之甚。
东北边官方吸烟十分广泛,上山狩猎、下河捕鱼、田间农耕、出门行旅、在家闲谈、来人去客等都离不开烟。烟以前深化到满族人的各个阶层,烟以前成为他们平常生存中不成或缺之物。闯关东的汉族人入乡随俗,也是男女老小皆喜好这一口。
关东俗话道:“宁可不用饭,不成不吸烟!”道出了关东火食瘾之大。“ 歇歇气(休憩一下),抽袋烟!”讲的是烟可以解累解乏。“ 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说的是烟已是人们饭后的一种精力享用。“ 客来先装烟,宴客酒在先!”讲的是烟已是关东百姓的一种礼俗。
“烟酒不分家嘛!”讲的是烟已是关东人交换情感的一种前言。关东的烟是一种特别的物品,它显如今清代的皇宫大内和山乡僻壤等种种场合,它显如今上下贵贱的种种人手中,但它根植于关东大地,已是满汉等关东人民俗俚俗文明的一局部。满族男女老小几乎全都吸烟,并且烟瘾也都是那么的大。满族人见客敬袋烟,也是他们一种为人端正与谦恭民俗的体现。
满族人家中,假如来了高朋或尊长人士,年轻的“乌伦”(媳妇)或格格(小姐)会赶忙从里屋出来。先是蹲安行礼,然后接过宾客的烟袋,背过身去装满烟袋锅后,吸一二口使烟燃起。随着,提起衣襟处别着的手绢将烟嘴擦一擦,双手递送给宾客。宾客会起家哈哈腰,年父老会点摇头,然后歌颂一下:“嗯,味道真不错!”
关东憨厚的满族,这种敬烟是最高的待客之礼,而在中原汉族人看来女人吸完的烟再给宾客,那几乎是对宾客的蔑视,是大不敬之举,乃民俗俚俗之别。
“装烟”“ 敬烟”也是满族人家儿媳妇,敬老孝老的一种民俗家规。它体现了尊长的尊严与威望,也体现出了晚辈谦恭有礼、尊崇尊长的美德。满族的儿媳妇和丈夫寻常都住在东屋,她们天天要三次到西屋给公婆二老致意“装烟”,仅有在双手敬上烟之后,才再去忙乎喂鸡做饭及把守孩子等家务。满族男婚女嫁议定之后,会行“认亲”礼,又叫“会亲家”。
这天,被相中的小姐会盛状淡抹着艳服而参见男家尊长,并必恭必敬地用烟袋依次敬烟,俗称之“装烟”。男家尊长会立刻给予银钱,称之“装烟钱”。满族古朴的烟俗里含有诸多的伦理品德颜色,作为一种特别的文明,它已融进了人们的精力生存之中。
清代,可以说佛(陈)、伊彻(新)满洲族人不分贫繁华贱、男女老小,都是与烟袋形影相随,此中老年人比年轻人甚,就是年岁悄悄的小姐媳妇,行走坐卧也是烟袋不离手。满族人素以喝白酒抽黄烟著称,喝酒取得“烧锅”(酒作坊)或店里去买,破费财帛很大,而吸烟则不然,人们在田间地头种上两垅就够举家老小抽了。即使城镇里的人们无地可种,只需用钱买点儿也够抽上三二个月了,并且花的都是小钱。
从前,满族五六岁的孩童吞烟吐雾也绝不特别,二三岁的吃奶孩子,大人们还常常往嘴上塞烟袋逗着玩儿呢!从小练吸烟到长大了便可想而知之了,以是“十八岁小姐叼个大烟袋”,也就不敷为奇了。
冬日大雪纷飞,一家男女老小围坐在炕上“猫冬”,一袋关东烟,两碗大碗茶,就絮干脆叨讲起了“实话”(故事),那都是些长白山老林子里永久说不完的神奇传说。满族人种烟、制烟、吸烟、品烟、敬烟的烟俗,以及干活精良把戏百变的烟袋、烟嘴、烟荷包等,已成为满族汗青文明的沉淀,也构成了其民俗传承的特定文明。像官方俗话“吸烟拔豆秆,一秆是一秆”,用烟杆、豆秆来比如某两种事物,不是一码事;像“一袋烟的光阴”,是用吸烟来做时间是非的标准;像谜语“一头尖来一头弯,来人去客他抢先”,是用烟具“破闷儿”(猜谜语)作为文娱;像用“抽着火,冒着烟,吞云吐雾活神仙”,来形貌吸烟时的精力享用。
满族干活精良的烟袋、烟嘴、烟荷包也很有民族特征。满族的烟袋多用桦木、柞木、山梨、色木、暴马子等木料或根部制造。男人们为了上山下河渔猎消费便利,多使用短杆的烟袋,而女人们在家则多用长些的烟袋。有的老太太烟袋杆竟长达二三尺,只能对着炭火盆点烟,或让儿媳妇或女儿点烟侍候,也算是一种家长威望的意味了。有的大户人家老太太威严土地坐在炕头上,用长烟袋向导着后代和儿媳妇干这干那或打猫逗狗,看谁不顺眼约莫就随手刨你一烟袋锅子。
满族的烟袋锅大多用铜制,都摸得是铮明瓦亮的。也有的官宦或繁华人家,烟袋锅子是银制的或翠玉做的。至于烟嘴那说头儿就更大了,有银的、铝的、铜的、铁的、木的、玉石、玛瑙、江石、琥珀等,什么质料做的都有。生存在山林中的渔民猎人多用木制的,而布衣百姓多用铜和江石做的烟嘴,官员、商家大贾则多用白玉、翠玉、红玛瑙、黄琥珀等名贵华丽的烟嘴。
满族人最稀有的烟嘴除了铜制、木制的就算江石烟嘴了。江石烟嘴有的质地很好,并不亚于玛瑙或玉石。东北边江河浩繁,松花江、黑龙江、嫩江、乌苏里江、诺尼江、牡丹江等江中,都盛产可做烟嘴的五色江石。
《黑龙江志稿》载:“ 诺尼江沙中多五色石,质朗润而坚脆,不受琢,故不成器,土人(满族)磨以饰烟嘴”。“ 堪达犴五色石”因“水石为贵,与玛瑙、琥珀相似”,故成为黑龙江地区的名石。而吉林船厂四周松花江产的松花江五色江石,因质地明了干净、颜色丰厚,叼在嘴里又口感好不硌牙,以好坏常受沿江百姓的喜好,吉林民谚赞道:“大烟袋,江石嘴,漂河烟,不燎嘴”。松花江边还消费一种石,叫“松花石”,又称“松花玉”,是制造砚台的好质料。
狷介宗乾隆天子曾赞松花石砚道:
“ 出天汉,胜玉英,琢为砚,地道精,敕几摛藻屡省成”。
这松花玉除了做砚也是制造烟嘴的好料,当年也是人们热求之物。从前,满族人在家都用烟笸箩盛黄烟。满族人家家必备的烟笸箩,是用笤条或柳条经心体例的,再里外糊上毛头纸,然后刷上桐油既笨重又耐用。出门,烟荷包则是人们随身必带之物,以备烟瘾上去随时享用。
满族的烟荷包带有浓厚的渔猎民族的颜色,多用鹿皮、狍皮、鱼皮、犴皮以及桦树皮做成,外表镌刻或绣有鱼、兽、云、水等种种简便的图案。如此的烟荷包可以防潮防水,既耐用又雅观。烟荷包内里装有黄烟、火石、火镰、通烟针等物,与烟袋一同别在腰间,成了人们出行或劳作之时必不成少的特别装备。清朝末年,关东的烟文明可谓至高无上。此时,清廷内忧外祸不停、国运衰落,东东方列强烟商有隙可乘,多量产销“洋烟”(卷烟)。由于洋烟携带吸食都很便利,又掺加了香料有种种香型,以是盛行很快。
1906 年日本在大连建了东亚烟草株式会社,消费“老刀牌”香烟。烟标上是一个手持长刀的海盗,可谓名副但是矣!次年,英美的烟草公司又在沈阳建厂,消费“烟台王牌”香烟。自此,关东的烟文明又增加了一笔洋烟的昏暗颜色。
满族的烟俗,已传承有三百多年的汗青;满族的烟文明,是那样的丰厚多彩,它植根于憨厚笃实的满族生存之中,博射在消费生存、敬长待客、相反交往、精力需求等各个方面。满族的烟文明,以它粗暴豪放、淳厚无华的特性,以它孝老敬客、谦恭端正的内在,在其民族的诸多文明中占据紧张地点。大概满族先民不可思议,不利不益的关东烟,吞云吐雾的烟文明,也会构成一幅颜色斑斓、神韵十足的民族风情画。
满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