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茶书籍(宋代蔡襄和他的《茶录》)

宋代蔡襄和他的《茶录》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宋代兴化仙游人(今属福建省),出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宋仁宗庆积年间,任福建转运使,卖力监制贡茶。蔡襄在前人所制“大龙团”茶的基本上,不断改进,制出“小龙团”茶,由于制造工艺繁复、严谨,对原质料的选用又极为严苛,以是制出的“小龙团”茶品格上乘,数目希罕,成为事先皇室御用的顶级茶饮,名誉远播。宋代出名文学家、墨客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纪录:“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

厥后,蔡襄把制造“小龙团”茶的心得写成了一本书,叫《茶录》,此书共分上下两卷,上卷《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十目;下卷《论茶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具体叙述了怎样区分茶叶、保存茶叶以及品茶的流程和所需器具等。

怎样区分茶叶品格的优劣呢?起首从色泽上,“茶色贵白”。由于宋代的茶是制成饼状的,以是辨别好茶分为三步,第一步,从茶饼颜色上辨别,茶饼应洁白如玉;第二步,把茶饼碾成粉末后,粉末应呈白色;第三步,粉末冲水调匀后,茶汤颜色鲜亮且呈青白色的,就是上等好茶。

接着,从味道上,“茶味主于甘滑”。茶汤的味道以甘美爽口为最好,蔡襄还进一步指出,“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仅有福建的凤凰山消费焙制出的茶,味道最好。“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造,色味皆重,莫能及也”,由建溪离隔的其他山岭,固然及时采摘、精密制造,但茶色、茶味都比力浓,比不上凤凰山的茶品。同时,蔡襄还以为,“茶有真香”。纯天然的茶是最好喝的,“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沏茶时,不要添加任何香料,不然就品味不出茶叶本身的地道味道了。这和我们今天的饮茶看法是一律的,茶叶照旧不添加其他任何香料,纯天然的为最好。

那么,怎样保存茶叶呢?蔡襄在书中形貌:“以篛叶封裹入焙中”,茶饼应该用嫩香蒲叶包裹封严后,放到茶焙里保存。这和如今用真空包装的办法保存茶叶有异曲同工之妙。之后,把茶焙安排在暖和干枯的场合保存,而不克不及放到湿润阴冷的场合,“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以御湿润”。并且,每隔两三天,就用小火徐徐烘烤一遍,以避免被潮气浸湿。“若火多则茶焦不成食”,但火也不克不及太大,不然就会把茶烤焦而不克不及喝了。可见,在宋代,由于保存茶叶的条件仅限,以是,要想坚持茶叶的上好品格,还必要颇费一番光阴的。

接着,蔡襄谈到了一道紧张的工序,就是“候汤”(即烧水),他说“候汤最难”,难在哪儿呢?“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假如水没有烧到一定温度,沏茶时茶沫会漂泊在水面;假如水温烧得过高,沏茶时茶叶就会沉入水底,都不克不及沏出完善的茶汤来,因此,水温要烧得不高不低,恰到利益为宜。这种控制水温沏茶的办法,不休相沿到今天,好比绿茶、白茶,水温要控制在85度支配;红茶,水温要控制在95度支配;黑茶、乌龙茶,水温则必要100度。假如水温过高,会毁坏茶叶中的养分因素,茶汤也会发苦发涩,影响口感;假如水温过低,茶叶中的养分因素不克不及完全析出,同时也泡不出茶叶本身的味道,饮用起来口感不佳。

接着,要选择茶杯、茶匙。茶杯的选择,“宜黑盏”,由于宋代人喜好饮用冲泡后呈白色的茶水,以是选用玄色的茶杯,能最大限制地映托出茶水的纯白颜色来,观感甚好。在书中,蔡襄为福建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消费的茶杯作了推介,“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他以为,福建建安消费的茶杯工艺考究,黑中带红,釉外表上的白色细纹好像兔毛,纤毫毕现,十分雅观,它的坯胎略微有点厚,因此,加热后,茶汤在较长时间内,都不会冷却,是茶杯中的上乘。“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他场合消费的茶杯,有的坯胎薄,有的颜色紫红,都比不上福建建安制造的黑釉兔毫杯。在茶匙的选择上,蔡襄以为,“茶匙要重,击拂上心。黄金为上”。茶匙的质量要重,如此在搅动茶汤时才好用,以是,黄金制造的茶匙是最好的。

接下去的工序就是预热茶杯,“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先用热水或炭火把茶杯烫热,假如茶杯不烫热的话,茶水煮沸时产生的浮沫就漂不起来,而宋代人以为,这种漂泊起来的浮沫是茶叶中的精华,养分甚佳,最该饮用,以是,漂泊上去的浮沫越多越好。

接着就是点茶(即沏茶)。这道工序中的茶和水既不克不及多也不克不及少,“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茶少水多时,茶汤外表外形散乱;水少茶多时,茶汤就像熬的粥面一样混沌。因此,茶和水一定要恰到利益,准确的办法是,“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用茶匙取出一钱七分的茶叶放在预热后的茶杯里,并往茶杯内里加水,把茶叶调制匀称,“又添注入环回手拂”,再不休地围着茶杯内壁的周围旋转注水,并用茶筅(一种沏茶的器具)拍击拂动,其举措一定要有俊逸感和节奏感,既让人看上去赏心顺眼,又容易产生更多的浮沫,浮沫越精致、越纯白越好,这种浮沫还可以做成多种图案,相似于古代的咖啡拉花,极具观看性。“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当水注入到茶杯的十分之到处时,就中止注水,这时分茶汤看上去鲜亮度、纯白度最佳,在接近茶杯边沿的场合,没有留下茶汤痕迹的,就是上等茶汤。比赛茶的优劣时,“以水痕先者为负,历久者为胜”。假如谁的茶杯边沿先显现了水痕,就失败了,后显现水痕的,就胜出。这种沏茶的办法传播到日本后,渐渐提高为日本茶道,相沿至今。

茶,始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宋代是中国茶文明提高的壮盛时期。《茶录》是一部反应宋代茶文明的经典之作,向众人展现了宋代茶饮的美学意境,在中国茶文明史上占据紧张的位置,后被译为英文、法文,传播外洋,对天下的茶文明提高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安化黑茶 茶商(安化高马二溪村,利用独特资源,做大茶产业,一举摘掉省级贫困村帽子,打造“天下黑茶第一村”——从穷山沟到“亿元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