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天下茶王”飘香 安化“杠爷”名扬
原标题:
千两茶制造武艺列入团结国教科文构造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作名录,而手握绞杠的门徒是踩制千两茶的紧张人物——
“天下茶王”飘香安化“杠爷”名扬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军 通讯员 刘刚贵 周云峰
“伙计们咧,把杠抬啰。大杠压得好喂,小杠绞得匀啰。粗的压得紧咧,细的压成饼咧。”9月5日,抱负华莱科技团体仅限公司万隆黑茶产业园千两茶踩制车间,伴随着劳作号子,“杠爷”刘丰正领着10多人踩制千两茶。
千两茶晾晒场。 王凯 摄
千两茶是安化黑茶的一个品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又称花卷茶。千两茶为圆柱造形,每支茶寻常长约1.5米至1.65米,直径0.2米支配,总重为老秤1000两,合36.25公斤。
千两茶踩制用绞杠紧身,压杠压实,绞杠压杠瓜代举行。压杠是大杠,绞杠是小杠。灌装毛茶、木棒夯实、傍友锁口、大杠压、绞杠绞、木锤敲匀……刘丰他们破费约莫15分钟时间,做好一支千两茶。
在一组踩制千两茶的职员中,拿绞杠的被尊称为“杠爷”,是门徒。其他人被称为“支脚”,为帮工。千两茶踩制告捷与否,决定于手握绞杠的“杠爷”。2009年,安化县茶业协会初次为17人发表《安化千两茶制造武艺工人从业证》,刘丰是此中之一。
被誉为“天下仅有中国有,中国仅有湖南有,湖南仅有安化有”的千两茶,因其古朴大器的表面、特别的消费工艺、共同的成茶品格,被誉为“天下茶王”,其制造武艺被列入国度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保护名录。客岁11月尾,“中国传统制茶武艺及其干系习俗”被列入团结国教科文构造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作名录,千两茶制造武艺名列此中。
安化“杠爷”在踩制千两茶。王凯 摄
时间发酵的味道
——千两茶的宿世今生
在安化的茶厂、茶店,都少不了一两支千两茶点缀门面。在人们眼里,无论是从工艺照旧汗青来说,千两茶最能代表安化黑茶。
“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明代文学家汤显祖《茶马》中的诗,形貌“茶马互市”背景下安化黑茶遭到我国内地少数民族的追捧。事先,马帮驮载着安化黑茶经“茶马古道”运送到我国东南、东北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初是以引包为主。引包体积巨大,运输不便利,计量买卖也颇有不便利。紧压引包成了安化黑茶万里运销急需处理的成绩。
事情职员将千两茶搬至晾晒场。 王凯 摄
“道光百两,同治千两”。先有百两茶,然后才有千两茶。清道光元年(1820年),陕西估客在安化雇人下乡采买黑茶质料,为便于运输而踩捆成包。事先,这种踩压成包的黑茶叫“澧河茶”。厥后,陕西茶商又对茶包作了改良,将分量100两散黑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百两茶”。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晋商“三和公”茶号又在“百两茶”基本上将茶叶分量增长至1000两,接纳大长竹篾篓将黑毛茶踩压成“千两茶”。
安化边源花卷茶业仅限公司一角。 杨军 摄
安化县江南镇边江村诞生了第一支安化千两茶。在清朝,江南方江生记茶行刘迪吉家人及刘姓人家协同研制出一种圆柱形的花卷茶,其消费工艺特别,踩捆是一道紧张工序,刘姓人家视踩制工艺为绝活,对外保密,定下“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家规。
作为千两茶的劈头地,边江村当年的茶叶买卖相当昌盛,交往的各地客商络绎不停。边江村党总支书记王仁和先容,当年边江村是安化黑茶一个主要集散地,村里有13个船埠、9家茶行。2016年,该村的安化边源花卷茶业仅限公司卖力人刘春跃牵头建立千两茶劈头研讨会。他说,1689年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之后,安化千两茶的出口量到达3万支,整个安化的茶叶销量到达900万担(一担为50公斤)。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一支树干外形的千两茶。此茶为清朝嘉庆年间的贡茶,是1983年故宫事情职员在算账嘉庆天子的生存用品时发觉的,距今已有200多年汗青。故宫树干形千两茶发觉之初曾被以为是普洱茶,被标注“茶字25号树形普洱共两块每块重十斤”字样。2010年11月,故宫副研讨员刘宝建来安化实地察看,经研讨职员仔细察看和查阅史料考据,发觉该茶茶体的凹痕是安化黑茶“千两茶”在制造时用竹制篾箍捆扎茶体留下的,遂重新将其确定为“花卷茶”。
台湾茶文明专家曾至贤在台海两岸茶界享有盛名,他写的《周围之缘——深探紧压茶天下》一书,把目光从普洱茶延伸到安化黑茶等整个紧压茶范畴。1997年,曾至贤取得一支安化千两茶,上写有“华堂”字样,他最初以为“华堂”是安化的一个老商号,厥后才晓得“华堂”是一个做茶的人。2009年,曾至贤分开安化,几经曲折终于找到制造这支千两茶的白叟、“杠爷”李华堂。李华堂喝着50多年前本人做的千两茶,冲动不已,对曾至贤说:“这支茶是我做的。”
永泰福李胜夫取得的证书。 杨军 摄
23道工序的淬炼
——千两茶几经沉浮重焕活力
在安化茶马古道洞市老街,吴建利的“茶夫子”名号广为人知。1958年出生的他与千两茶的3次缘分,见证了千两茶几十年的沉浮。
吴建利在《千两茶的影象》一文中写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工商业公私合营变革完成后,私营茶厂渐渐退去茶叶消费。1952年,安化砖茶厂(后更名为安化第二茶厂等,为湖南省白沙溪茶厂前身)招刘应斌、刘雨瑞入厂事情并带徒授艺,千两茶制造武艺才得以推行。吴建利追念,白沙溪茶厂是事先独家把握千两茶加工工艺武艺的厂家,1957年按方案调拨东南市场到达560吨,折合千两茶15400余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崛起机器化变革后,将加工花卷茶的质料改为机器压成“花砖茶”,1958年千两茶从茶厂的消费贩卖清单中散失。
1981年,吴建利从步队退军分派到白沙溪茶厂事情,见证千两茶自1958年停产后被23年后的唯逐一次千两茶踩制。因西安市茶叶批发部的一个千两茶的询货意向,上司主管公司向白沙溪茶厂下达千两茶的消费方案。厂里构造踩制过千两茶技工门徒踩制千两茶,此中杨雁冬、李华堂是“杠爷”,共踩制千两茶327支。后因贩卖不畅,1982年至1996年时期,该厂没有消费千两茶。
杠爷”刘丰劳作之余承受采访。 杨军 摄
1997年,吴建利当上白沙溪茶厂厂长,事先他接到一位老向导的电话,问另有没有约莫踩制千两花卷茶。吴建利召开厂务聚会会议,没想到各位说:“没成绩啊,做呗!”他立刻构造消费,找来杨雁东、李华堂等11名当年的老门徒,又在年轻工人里配了8名学徒,当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共踩制千两茶414支。
吴建利先容,现在千两茶已构成一个巨大的家属,大的有万两茶,小的有十两茶、五两茶等,种种规格的产物每年以10万级以上的数目进入市场,成为安化黑茶当之无愧的支柱产物。
千两茶外部是竹篓包裹,竹篓内里贴着棕片和蓼叶,然后才是压成型的茶叶。茶中融入了竹香、棕香和蓼叶香。千两茶在制造时间、质料选择、踩制工艺和晾晒工艺方面均有考究,是天下上制造工艺最繁复的茶之一。永泰福茶号汗青上主营千两茶消费,是安化黑茶的百年老字号。现在,永泰福黑茶由李胜夫、李立夫兄弟联手策划。李胜夫是千两茶国度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安化神农康行茶业仅限公司消费的葫芦状的千两茶。杨军 摄
李胜夫报告记者,从15岁起做茶,已整整41年。从鲜叶采摘下去到加工为制品,千两茶的制造要历经蒸、称重、灌装、压实、绞紧、晾晒等23道工序,以其斑白之梗、柔韧之叶,经渥堆之酿、高火之焙,得醇厚之味、通肠之功。他说,永泰福坚持了历代安化茶人的精良品格,经心对待每一道质料、每一道工艺和每一款茶品,如千两茶质料在进蒸之前,要经过一遍筛,打一道火,单纯质料和安定味道。安化“杠爷”中的60%以上的人,都为永泰福踩制过千两茶。
2010年上海世博会,永泰福千两茶中选为100此中国元素之一,是世博博物馆第0433号藏品,获评上海世博中华传统工艺特别奖及世博最受接待产物。
夏练三伏的传承
——红泥村里“杠爷”多
“杠爷”刘丰是安化江南镇红泥村人,是同村人、千两茶制造武艺传人李国平的弟子。李国平曾领衔踩制安化首支二万两花卷茶。踩制千两茶不仅精力斲丧大,更必要一定本事,仅有具有三四年踩茶履历后,才天然会拿绞杠成为“杠爷”。刘丰从2003年开头踩制千两茶,至今已有20年。红泥村党总支书记刘前初报告记者,江南镇是安化黑茶的主产区、千两茶的故乡。像刘丰一样的“杠爷”,村里最少有200人。
永泰福消费的乌金瓜千两茶、虎皮卷千两茶。 杨军 摄
地处资江合流麻溪河卑劣的红泥村山净水秀,有上万亩竹林和1000多亩茶园。全村3600多人中,有1500多人从事与千两茶踩制、篾篓制造、黑茶包装印刷和黑茶贩卖等干系的产业。
夏练三伏,7至9月是千两茶踩制的黄金季候。每年进入伏天后,抱负华莱、安化中茶、白沙溪茶厂等茶企纷繁延聘红泥村的“杠爷”前去踩制千两茶。红泥村村支两委成员刘楚华说,一年踩制三四个月,一个“杠爷”有9万元支配的收入,“支脚”有6万元的收入。
“杠爷”将蒸好的黑毛茶装进篾篓中。 杨军 摄
红泥村“杠爷”陶成平曾到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怀念茶“2008千两茶王”的踩制。长沙一客商看中他的制茶武艺和品行,与他在村里合办安化神农康行茶业仅限公司。公司与村里篾匠艺人刘方一道,将千两茶竹篓的15根傍友改良为18、21、24根,干活更精密,外型更风雅。开发葫芦状的千两茶,寓意“福禄寿全”,市场反响好。现在,该公司精篾千两茶、葫芦千两茶等多个品种深受市场喜爱。客岁,公司付出劳务费200多万元,处理村里20多人事情。
(原载湖南日报9月7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