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白茶梅家村(中国白茶第一村,凭什么是它?)

更新时间:2024-04-08 19:02:48 所在栏目: 白茶点击量:

中国白茶第一村,凭什么是它?

“天下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而福鼎白茶的中央则在摇头镇,依山傍海,植茶情况得天独厚,素有“茶花鱼米之乡”的佳誉。


摇头镇是公认的福鼎白茶集散买卖中央,其白茶产量大,茶汤甜醇,久负盛名。现如今,福鼎白茶已然成为摇头镇的一张致富“金自荐纸片”。



这里还藏着茶韵绵长的“中国白茶第一村”——柏柳村!福鼎全市盛产白茶的乡村不少,柏柳村毕竟有什么过人之处?享有此等盛誉呢?


一定离不开当地代代茶人的匠心传承!今天就来和各位聊聊对柏柳白茶做过宏大奉献的三个茶人!


福鼎明白茶移植人·陈焕

陈焕(1813—1888年)),原名学焕,字凤炜,柏柳乡竹栏头村人,距今150多年前(约1857年)便培养繁衍了福鼎明白茶,是最早培植福鼎白茶树种的元勋之一!


据传,陈焕是个大孝子,但因家景清贫,终年劳累也无法让双亲温饱,深感愧对爸妈,便在过了大年后,持斋三日,携干粮上太姥山祈求太姥娘娘向导过活之计。



忠诚焚香祈福之后,太姥娘娘公然托梦于陈焕,她手指着一颗树说道:“此山中佳木,系老妪亲手所植,群可分而植之,当能富有。”


越日,陈焕遍寻太姥山,于日落时分在鸿雪洞中觅到一丛茶树,便赶忙用锄头分出一株带回家中经心培植,百日后茶树气愤勃勃。



这便是今天的“福鼎明白茶”,因品种优秀且高产,博得好价,陈焕也如愿让爸妈过上富裕的生存。固然这是官方传说,但福鼎明白茶的劈头者是陈焕有史可依:


“陈焕,湖林头村人,光绪间孝子,家贫。一日,诣太姥祈梦,姥示种绿雪芽可自给。焕因将山中茶树移植,初年仅采四五斤,以茶品奇,价与金埒,焕家卒小康。自是,种者日多。至民国元年,全县产量达十万斤矣。”——《太姥山全志·杂缀》 卓剑舟(民国)


1984年,福鼎明白茶被国茶树劣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度劣种,编号为“华茶1号(GSCT1)”;1985年,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度品种。


据《中国茶树品种志》纪录:“福鼎明白茶……制白茶,芽壮色白,香鲜味醇,是制白毫银针、白牡丹的质料。抗旱性较强,抗寒性强。扦插繁衍力强,成活率高。”


福鼎大毫茶移植人·林圣松

林圣松(1851年—1919年),摇头翁溪村汪家洋人,是福鼎大毫茶劈头者,翁溪亦属于大柏柳地区。福鼎大毫茶的发觉没有神话颜色,反而极具偶尔性。


据悉,林圣松原是一位药民,以采药为生。1880年,他在四周山麓采药时,发觉了一株奇异的茶树,后移植抵家中培养,才为柏柳村增加了又一优秀茶树“福鼎大毫茶”。



一开头,林圣松并不确定是不是茶树,他采摘了一些芽叶,讨教了白琳镇的专业茶师,辨别后确认是有别于寻常茶树的茶树,取名为“大号茶”。


林圣松将茶树举行分株、压条,共繁育了几十株。到了清末民初,他用大号茶制造出条索、色泽、香气、味道俱佳的白毫银针,在福鼎茶界惹起惊动。



上世纪50年代初,观察茶树品种的福建省茶科所科研职员,取“大号茶”的谐音定名为“大毫茶”。1984年,福鼎大毫茶也被举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度级茶树劣种。


1988年,福鼎大毫茶被《中国茶树优秀品种集》一书列为“华茶二号”,编号为GS13002。是制造福鼎白茶的主要质料之一,也适制绿茶、红茶等。


清代出名茶商·梅伯珍

梅伯珍(1875-1947),字步祥,号筱溪,又号鼎魁,学名伯珍。终其终身研讨白茶制造武艺,行商于大江南北。绝不夸大地说,没有他,就没有福鼎白茶今天的光辉。



早在1915年,梅筱溪便携柏柳村的白茶漂洋过海,将福鼎白茶销往天津、香港、南洋、新加坡等地,创始的“梅占魁”字号名声大躁。


建于晚清时期的梅筱溪故乡,现如今已成为“中国白茶第一村”柏柳村的必打卡地之一。终身事茶的梅伯晚年在故宅里编写了自传体条记《筱溪陈情书》、《筱溪条记》。



这都是福鼎茶业的紧张文献材料,对后代察看研讨福鼎白茶的提高史和茶文明的传承,具有十分紧张的意义。茶业世家梅家走出来的匠心茶人不在少数。


梅筱溪的第三代嫡传人——梅相靖,自幼承继父辈学习福鼎白茶制造武艺,武艺娴熟,已于2013年被确定为第四批国度级非物质文明遗产武艺类——福鼎白茶传统制造武艺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今天的白茶界,梅相靖教师是仅有一位的国度级非遗传承人。克日小懂团队走进柏柳村,拜候了梅相靖教师,打卡了茶韵悠长的梅筱溪故乡,对梅家世代事茶万分佩服……


各位还晓得哪些福鼎柏柳村的制茶名士,接待批评区留言分享讨论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