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茶诗词(李白的茶诗)
李白的茶诗
作者:郑培凯
中国人饮茶的汗青很早,文献与考古材料体现,最少在先秦以前盛行东北一带,到了秦汉时期沿长江传布到华中华南。但是,真正广泛深化官方生存,是在隋唐时期,特别是盛唐之后,成为平常生存的紧张环节。事先人以前指出,饮茶普及官方,变成僧俗日用的生存习气,和佛教寺院清修的仪轨有关,特别与禅宗的坐禅敬茶仪式,把饮茶、信心、生存、咀嚼、嗜好,连成了一个共生循环的生态形式。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录》卷六说:“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自此转相仿效,逐成习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都市多开店肆,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地点山积,色类甚多。”
《封氏闻见录》的作者封演,比李白要晚了一代,与陆羽是同年代的人,此誊写于中唐时期,纪录唐明皇时期的材料比力翔实。《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论及此书,以为此书与唐代小说多记紊乱荒怪不同,“此书独语必征实”,事必征实,可以作为史料对待,在唐代说部中是极为忧伤的。《封氏闻见录》报告了开元时期饮茶习气的厘革,特别指实禅宗的发达,影响原本不怎样品茗的北边人,促进了举国通行饮茶的习俗习气。灵岩寺,在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十道图》中,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誉为“域内四绝”,是唐代四学名刹之一。
与灵岩寺并列的玉泉寺,曾是天台宗智顗大师驻锡之处,禅宗北宗神秀僧人的道场,在唐代也和种茶与饮茶有一段因缘,并且是由诗仙李白留下的纪录。李白有一首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神仙掌茶》,写了篇长序,纪录他晚年寓居南京的时分,他的侄子李英(即中孚僧人)从荆州玉泉寺云游到栖霞寺,拿出本人的诗稿,向李白讨教。中孚僧人报告他,玉泉寺四周丛山围绕,有很多乳泉洞窟,“其水边到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幽香滑熟,异于他者,以是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庙里的老僧人真公,八十多岁了,童颜抖擞,就是喝了玉泉茶的缘故。中孚特别带了些好茶给他,“示余茶数十片,拳然堆叠,其状如手,号为‘神仙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神仙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玉泉茶的外表,是卷曲堆叠的,与唐代盛行的饼茶不同,是曝晒而成的散茶,由于外形像人手,号称“神仙掌茶”。李白在序中特别交代,要后代晓得,神仙掌茶的泉源,是始发自他们叔侄两人的。
为此,李白写了《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神仙掌茶》一诗:
常闻玉泉山,岩穴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神仙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剩余兴,长吟播诸天。
李白诗名遍天下,神仙掌茶经他品题,天然也就传播千古。诗句指出,神仙掌茶是曝晒而成,可以拍拍洪崖神仙的肩膊,也就是让神仙喝得满意,点出了唐代品茗的多元多样相貌,让我们晓得,唐代的缁流雅士饮茶,并非都以茶饼研末,偶尔也是喝散茶的。(郑培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