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茶第一村”:一片绿叶成金叶
“中国白茶第一村”:一片绿叶成金叶
中新社福建宁德1月17日电 题:“中国白茶第一村”:一片绿叶成金叶
作者 叶茂 王婷婷
一层层茶山好像一条条碧玉腰带,接连云天;白墙黛瓦的民房鳞次栉比,房前屋后花木参差……走进福建省福鼎市摇头镇柏柳村,原汁原味的古乡村令人恍如步入了世外桃源。
柏柳村党支部书记蔡佳练先容,柏柳村拥有茶园面积5584亩,是国度茶树劣种明白茶原产地。该村海拔最高500余米,雾天多,日照柔,所产白茶深受举国各地茶商的喜爱,也使柏柳村拥有“中国白茶第一村”的佳誉。
柏柳村茶山航拍(材料图)。(福鼎市供图)
在柏柳村,家家户户都以茶为生。现年62岁的村民范希文,自小便随着父亲学种茶,从前交通不便利时,都是靠着双腿奔走风尘,肩挑茶青到外地售卖。“往返要走好几天,遇抬升情不佳卖不掉的时分,饭都没得吃。”
如今,依托自有的七八亩白茶茶园,范希文一年的茶叶收入达七八万元(人民币,下同)。他说,企业收买加上自销一局部,销路不愁;农闲时再打打零工,也有三四万元的分外收入。
柏柳村白茶文明沉淀深沉。长达500多米的柏柳街古香古色,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修建保存尚好,正方案启动“白茶体验馆”项目。
明清时,这里就因茶发达,构成了商贸昌盛的市井——柏柳街,“通街茶酒米粉味,彻夜羊蹄驮脚声”,红极一时。20世纪30年代,福鼎白茶世家“梅山派”第一代梅伯珍(1875年-1947年)还在福州设立两处会馆,商号“恒春祥”,把福鼎茶叶倾销到华北、东北边、香港、南洋等地。
福鼎白茶制造武艺代表性传承人、“梅山派”第三代传人梅相靖是梅伯珍的嫡孙,十几岁就开头学习白茶武艺,坚持用古法制茶。“匠人要有匠心的精力,传统制茶武艺是任何机器也比不了的。”他说。
自2012年起,梅相靖每年定期举行福鼎白茶制造武艺传承班,将新鲜制茶武艺传授给后代们。梅富安就是学员之一。
看到福鼎市大力提高茶产业,在外务工的梅富安2012年回乡跟随父亲学习怎样做一个好茶农、好茶商,并于2016年兴办福鼎市传承茶业仅限公司,努力打造属于柏柳村的特征品牌。
“从回乡做茶开头,我才算真正了解福鼎白茶。”现年33岁的梅富安说,白茶的采摘、晾青、炭焙都有门道,必要长时间的学习与积累。
依托柏柳村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梅富安2020年牵头建立梅光国柏柳茶业专业互助社,带领村民一同创业。停止现在,51名互助社社员累计增收250多万元。
“我们每消费一份茶,都市捐赠1元到互助社内里的慈善专项资金,用于圆梦助学、扶老助困。”梅富安说,互助社的公益性比力强,慈善这件事会持续做下去。
大力提高茶业的同时,柏柳村还发掘“柏柳二十二景”等旅游资源,量体裁衣新建公园、莲花池步行道等,探究乡村旅游产业提高。
村中一座古茶亭,茶旗飘飘,尤为显眼。东家张智化以茶为主要元素,创新老银针泡酒、银针炖土鸡等茶膳,还将水樟树根制形成茶台,用废弃酒瓶制成花盆等,让游客可赏、可憩。
眼下,张智化又有了新想法,“在茶山中培养一个‘养吧’,兼具民宿、茶室等功效,并开发一个文创空间,包容更多约莫性。”
2023年,柏柳村团队收入达110万元,农夫人均可支配收入32158元,茶产量80万斤。柏柳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晓棠说,渴望以文创为切入点,多方面展现古文明、古修建特征,打造有文明特征的故乡综合体茶村。(完)
泉源:中国讯息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